一、采購模式
(1)最低價中標模式。無論是國內的建設單位還是國外的建設單位,都想以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優的產品,這就造成閥門制造單位采取不惜虧本也要確保中標的做法與策略。但是,在閥門招標過程中,閥門制造單位采用這種“虧本”投標的方式,多是通過“以次充好”降低成本,進而獲取利潤,這樣做的代價造成了企業誠信的丟失,也往往成了“一錘子買賣”。很多閥門制造單位感到非常委屈,經常抱怨“游戲規則”制定不合理性,在此種模式下,如此低廉的價格,甚至連產品成本都不夠,根本不可能得到招標書中所要求的那種優質產品。對于這種說法,這種抱怨,可以理解,可以同情,但不可以完全認同。當前,國內很多石油化工裝置和煤化工裝置關鍵部位的關鍵閥門雖然是普通閥門,但卻開始傾向于采用進口閥門,而且,這種傾向呈“上升”和“擴大”的趨勢,這不能不說是國內閥門制造單位的一種悲哀,也勢必會將一些閥門制造單位逼上“絕路”。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國內企業“自相殘殺”的惡果?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優勝劣汰這一亙古不變的原則也必將使另一些守得住誠信、把得住質量的閥門制造單位長盛不衰。
(2)“按質論價”中標模式探討。對于閥門“按質論價”模式的采購策略,通常先預付很少一部分預付款,按照閥門的使用壽命和質量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逐年將尾款付清,而尾款占整個訂單總價格的50%以上,這種模式適合資金實力雄厚的閥門制造單位,而對于國內絕大多數中小型閥門制造單位來說,這種模式嚴重影響了資金回流速率和資金鏈的安全性,也是其不能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3)“框架采購”模式。“框架采購”模式或許是所有閥門制造單位最希望采用的方式,但是這種采購模式幾乎不為建設單位所采用,原因很簡單,工業裝置所需要的絕大多數閥門不屬于“高、精、尖”種類,只有某些裝置的關鍵部位需要“高、精、尖”的閥門,并且數量有限,所以建設單位一般不會使用“框架采購”的模式進行采購。
二、閥門質量要求問題
不管采用哪種采購模式,建設單位、閥門制造單位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利益最大化”。作為建設單位,總是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適合的產品,也就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在招標過程中,所有閥門都會被提出成分要求、結構規格要求、質檢要求和運輸要求等,這些要求有時候是比較高的,也貌似非常嚴苛。
(1)不允許補焊的問題對于施工單位來說,不是不能做到,只是付出的代價太大,拍片二級合格,按規定卻又是抽檢,于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施工單位往往心存僥幸,或者干脆弄虛作假。
(2)采購包劃分不合理的問題有些建設單位編制的采購包不分閥門種類,不分口徑,不分材質,統統打成一個包,卻又不允許分包,這就導致只有少數幾個制造商能夠做到,再加上隨著現在裝置越來越大型化,采購工期十分緊張,于是給“貼牌”帶來了市場。
(3)技術要求無法檢驗、檢測的問題比如,原材料的來源是廢舊鋼鐵還是礦砂在成分檢驗中沒有差別。但是,力學性能差別卻非常大,而又不可能拿成品去做破壞性性能試驗,也沒有任何一個標準規范要求對產品進行破壞性性能試驗;比如,個別要求閥門交貨狀態為正火、淬火、退火等,以及要求固溶處理、穩定化處理等,那么究竟是否做了所要求的熱處理、熱處理是否按照標準規范執行等問題根本無法當場檢測。待建設單位將所采購產品運抵庫房,再從庫房里提出,運至現場安裝使用后,才會發現因未做熱處理或者熱處理不到位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這類問題出現得越來越多,建設單位與閥門制造單位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而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4)對實際工況不了解的問題在石油化工裝置和煤化工裝置中很多,閥門制造單位對閥門的制造程序、制造要求往往持“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但是,一旦出了問題,制造單位是脫不了干系的。比如臨氫工況下的閥門,有抗HIC鋼的要求,鍛造閥門有鍛壓比的要求、有熱處理的要求,同樣是閘閥、截止閥、球閥,使用同樣的材質,但是制造要求和使用要求與普通閥門其實是不一樣的。再比如氧氣閥門,即使采用的材質是304,也與一般的304材質的管道、閥門有著非常大的要求差別,而這種要求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沒有石油化工供貨業績的閥門制造單位很難打入煤化工領域的原因之一。質量把控不嚴的問題有一些閥門是在運至現場安裝前發現問題耽誤建設工期,而另一些是在安裝期間未發現問題,到了生產使用階段才發現問題,這不僅僅嚴重影響生產的連續運行,更給生產安全帶來隱患,這必須引起建設單位、閥門制造單位的足夠重視。
閥門采購時,需方應提出詳細的環境及閥門的技術要求,供方按照需方要求在閥門生產的幾個主要環節,認真把關,做出用戶滿意的閥門產品。需方按照采購技術條件對供方的閥門進行嚴格的質量驗收控制,在采購的主要環節與供方進行及時溝通,以便獲得性能可靠穩定的閥門產品,滿足使用要求。